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審議民主與公民參與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開課學期
111-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林國明 
課號
Soc2045 
課程識別碼
305 617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總人數上限:30人
外系人數限制:12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審議民主不僅是當前民主理論一股重要的思潮,也在民主實踐場域蔚為不斷創新和進化的公民參與模式,希望能夠捲動更多的公民,來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與決策,以活化民主的生機。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在帶領學生了解審議民主的理念,實踐經驗,以及操作方法。在課程中,我們將介紹台灣過去二十年來實踐審議民主的經驗,並在全球視野的理論與實作脈絡中反思台灣經驗。本課程也重視審議民主實作能力的養成。修課學生將分組操作一場校園議題的公共討論;學生將從中學習如何組織公民審議的實作技能。期待學生從這門課認識到以審議式公民參與來深化民主改革的理想、限制和作法。

本課程分做幾部分。首先是介紹審議民主的理念與實作。審議民主指的是:公民們在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一起討論共同關心的議題,透過討論來決定影響他們生活的政策。從上個世紀末以來,受到審議民主理念的影響,全球各地發展各種創新的公民參與模式,如公民共識會議,審議式民調、公民陪審團、願景工作坊等。從2002年以來,台灣陸續引進各種審議式的公民參與模式,並根據本地特性,將不同參與模式做創意的拼貼和彈性結合。本課程將以實際案例介紹各種審議式公民參與模式的特性和操作方法,比較不同公民參與模式的適用時機、議題和條件限制。

這些稱為「微型公眾」(Mini-Publics)的審議式公民參與模式,通常有一套程序規則來引導「誰來審議」和「如何審議」,以創造理想的溝通情境。但真實世界的權力衝突、資源差異與社會關係,影響審議程序的運作。批評者認為,程序主義的審議民主,過於強調理性和共善,壓抑情感的表達,排除弱勢的需求。有些社運份子認為,審議民主是「溫良恭儉讓的紳士淑女俱樂部」,無法產生促動變遷,實現正義的力量。也有人懷疑,在多元文化和高度分裂的社會中,深層的價值對立與認同衝突,能如審議民主期待的,進行對話與溝通嗎?本課程將以實作經驗,討論審議民主與社會運動、公民社會和社會不平等的關係,並反思公民審議如何討論國家與族群認同和轉型正義的議題。

自2015年以來,台灣開始推動實施參與式預算。蔚為全球風潮的參與式預算通常追求三個目標:「公民陪力」、「行政創新」和「社會正義」。我們將從台灣經驗出發,來討論參與式預算如何在社區層次進行「公民培力」,是否促進生活世界的民主化,以及是否帶動行政體系的民主化。我們也將從鉅觀的層次反思,為何台灣的參與式預算,並沒有涉及與社會正義相關的社會經濟議題的改革。

最後,我們將從政治體系的層次,以及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來討論審議民主在台灣20年來的發展動態。

 

課程目標
1. 瞭解審議民主的理念、操作方法與模式比較。介紹的審議模式包括:公民會議、審議式民調、公民陪審團、願景工作坊、公民咖啡館、學習圈、參與式預算和街頭審議,以及不同審議模式的彈性結合與創意拼貼。
2. 瞭解審議民主在台灣的實作經驗,從中反思民主政治、公共討論與公民參與的重大課題:公民如何審議?公民審議如何影響政策? 重視說理的公民審議,是否壓抑情感的表達?是否排除社會弱勢者?公共討論是否可能「情理兼具」?強調衝突和實力政治的社會運動,與審議民主的關聯為何? 審議民主是否能夠處理分裂社會的衝突嗎?是否能夠促進日常生活世界和行政決策的民主化?政治體系的整體特性如何影響審議民主的發展動態。
3. 獲得操作審議式公民參與的實作技能,瞭解如何組織和主持公共討論。
 
課程要求
1. 實作:
修課學生將分成數組,每組選擇以校園公共議題,實際操作審議式的公民參與。各組執行的公共審議案例,應符合下列原則;(1)包容:參與的過程應該包含不同背景的參與者,讓各種多元的聲音和主張都能夠呈現。(2)資訊充分;參與的過程必須提供資訊,讓參與者能夠明智地判斷各種論點。(3)對話與溝通:參與者之間必須能夠進行對話,透過說理的過程,進行相互瞭解的溝通。(4)形成集體意見:以書面陳述共識結論、差異觀點、表決記錄,形成參與者對解決方案的集體意見。學生應以影像及書面資料記錄辦理審議式公民參與的過程,在期末提出成果展示。有關課堂外實習實作的要求,將另外說明。

實作所需的行政經費,可獲得補助。本課程有五週,每週會留一個小時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審議實作的規劃,並有兩週「自主學習」的時間(沒有演講課),讓學生籌備、執行審議活動。另外,4/15(ˊ週六下午)將安排三小時的實作課程,讓學生操作如何主持和進行審議式的公共討論。

2. 出席與討論。

3. 期末考:開書考,身論題,可參考讀本、筆記和相關資料。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第一週 2/20 課程介紹

第二週2/27 放假

第三週 3/6 什麼是審議民主?為何要提倡審議民主?
Robert A. Dahl 著,李伯光、林猛譯,《論民主》,頁41-91,台北:聯經
Elster, Jon. 編,2010,審議民主,頁1-25, 63-93, 台北:群學
林國明,2009,〈公共領域、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思想,第11期,181-195

*實作討論課:分組,認識組員,討論有興趣的議題

第四週 3/13 公民會議:程序主義審議民主的原型
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6:61-118
林國明, 2013, 多元的公民審議如何可能?程序主義與公民社會觀點。台灣民主季刊,10(4):137-183

*實作討論課:討論及確認審議的議題

第五週 3/20 微型公眾與多元的審議模式
鄧宗業, & 吳嘉苓. 2004. 法人論壇-新興民主國家的公民參與模式. 臺灣民主季刊, 1(4), 35-56.
黃東益, 陳敦源, & 蕭乃沂. 2006. 政策民意調查: 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共諮詢. 研考雙月刊, 30(4), 13-27.
林國明,2008,審議民主公民參與全國型議題操作手冊,行政院研考會

第六週 3/27 審議民主與社會不平等
林國明,2014,審議的不平等:台灣公民會議的言說互動,台灣社會學,27:1-50。
林祐聖, & 葉欣怡. 2018. 弱勢者在公民參與中的美麗與哀愁: 以三峽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參與式預算試辦計畫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 161, 187-197.

*實作討論課:採用的審議模式,參與者的招募方式和議題手冊的寫作架構

第七週 4//3放假

第八週 4/10社會運動、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
Della Porta, D., & Doerr, N. 2018. Deliberation in protests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Niemeyer, S. J., BächtigerJ, J. A., & DryzekJ, S.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391-406.
林國明,2016年,公民社會與公共審議:一般公民和社團活躍份子的審議傾向,台灣社會學刊,, 59:139-186

團體期中報告(兩到三頁):說明審議的議題,採用的審議模式和操作程序,參與者的招募招募,活動宣傳和

4/15(週六下午) 實作:公民實作的實際演練

第九週 4/17 審議民主、多元認同與轉型正義
范雲,2010,說故事與民主討論:一個公民社會內部族群對話論壇的分析,台灣民主季刊,7(1): 65-105
汪宏倫,2022,轉型正義、轉化式對話與公民審議:探索和解共生的可能性,發表於「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學術研討會,臺大社會系主辦,2022年7月23日

*實作討論課:審議流程與行政事務的詳細規劃

第十週 4/24 審議民主與日常生活的民主化
Kuo-ming Lin, 2019,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Institutions in Local Communities." The Civil Sphere in East Asia. Edited by Jeffrey C. Alexander, David A. Palmer, Sunwoong Park and Agnes Shuk-mei Ku. Pp.234-255.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林祐聖. (2020). 參與式預算中的陌生人. 台灣社會學, (39), 39-88.

第十一週 5/1 審議民主與行政體系的民主化
林國明,2022,台灣與全球的參與式預算,於陳敦源等編,參與式預算:一本公民素養的全攻略,台北:五南,頁47-65
許敏娟,2022,台北市政策制定過程全解析,於陳敦源等編,參與式預算:一本公民素養的全攻略,台北:五南,頁67-85
林祐聖,2020,民主創新能力與政府在民主創新中的表現:以審議社造為例,發表於「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學術研討會,臺大社會系主辦,2022年7月23日
葉欣怡、林國明,2022,審議社造、行政創新與社區民主化,發表於「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學術研討會,臺大社會系主辦,2022年7月23日

*實作討論課:完成議題手冊和活動宣傳的製作,審議活動行政事務的檢查,

第十二週 5/8 審議系統:國家社會關係與審議民主的發展動態
Parkinson, J. 2018. Deliberative systems. Niemeyer, S. J., BächtigerJ, J. A., & DryzekJ, S.eds Oxford Handbook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p.742-754
林國明, 2009, 國家、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公民會議在台灣的實踐經驗,台灣社會學,17:161-217

第十三週 5/15規劃與執行審議活動

第十四週 5/23規劃與執行審議活動

第十五週 5/29 審議成果發表

 
參考書目
情見指定閱讀。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和參與討論 
20% 
 
2. 
實作 
40% 
包含團體期末發表口頭報告和書面報告,組員互評和個人心得(1000自以內)。 
3. 
期末考 
40% 
開書考,申論題。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以錄影輔助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0  課程介紹 
第2週
2/27  放假 
第3週
3/06  什麼是審議民主?為何要提倡審議民主? 
第4週
3/13  公民會議:程序主義審議民主的原型 
第5週
3/20  微型公眾與多元的公民審議:介紹和比較各種審議模式 
第6週
3/27  審議民主與社會不平等 
第7週
4/03  放假 
第8週
4/10  社會運動、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 
第9週
4/17  審議民主、多元認同與轉型正義 
第10週
4/24  審議民主與日常生活的民主化 
第11週
5/01  審議民主與行政體系的民主化 
第12週
5/08  審議系統:國家社會關係與審議民主的發展動態規劃與執行審議活動 
第13週
5/15  規劃與執行審議活動 
第14週
5/22  規劃與執行審議活動 
第15週
5/29  審議成果發表